为什么屈原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却还是要穿华丽的衣服?
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矛盾,我们先不说古代就说现代。现今,有许多企业家非常关心公益、热爱慈善,但是他们照样有豪宅、豪车,可并不能说他们有这些物质上的追求就不对。
屈原也是如此,他是楚国王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是一等一的人才。作为上层社会的他能够关心百姓疾苦,并且也曾内举贤能、修明法度,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帮助百姓克服困难。这对他来说是政治抱负,也是职责使命,所以他会选择这么做,可是这与他穿华丽的衣服并不影响。
同时,屈原生长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是遵循古礼的社会,受政治文化影响,“甘其食,美其服”是一种社会追求。在那个时代,每个阶层,每个国家的衣服都有自己固定的款式,屈原《离骚》就提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些都无不证明着吃饭穿衣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讲究事。
所以明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和穿华丽的衣服,需要各论各的,无论是屈原,还是四大君子,甚至那些贤明的君主。
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由他的身份和经济条件决定的。
屈原,是楚武王后代,世代贵族,和楚王同宗同族,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高级官吏。
屈原受过良好教育,曾在基层生活工作过。他了解百姓疾苦,同情百姓,更关心国家。
屈原的地位决定了他经济条件优越,穿华丽的衣服是平常不过的事。
屈原穿华丽的衣服同他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并不矛盾。
百姓的艰难困苦不是屈原造成的,屈原不能对比买单。
屈原的华丽衣服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他在平常不过,没有什么不妥。
即使屈原***华丽的衣服,节省的金钱也无法改善百姓的生活。
屈原作为一名***高级公务员,每天需要见大量的人。见人自然要穿的体体面面,何况他见的也不是普通人。
1.穿衣只是表达了屈原清白的操守和高尚的节操,从他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可以看出他不想随波逐流,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多次以“香草”“荷叶””兰花”来做装饰物。
2、屈原知道百姓艰苦,积极实行改革,但主张合纵以抗秦,他的心中装的不仅仅是百姓,也是做为臣子对国家的担忧。
3、即使屈原***华服,依然解决不了百姓困苦艰难的问题。且靠他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条件,所以百姓困苦,与他穿什么衣服怎样穿衣服,没有必然联系。
4.屈原胸怀广大,心中装的是民族国家。百姓的艰难困苦是其中一部分,不然又怎会多次被流放,直到最后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爱国激愤,自沉汨罗江而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理解屈原的“奇装异服”,就需要读懂《涉江》、《离骚》以及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屈原好奇装异服,出自《涉江》。原句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意思是,我屈原从小就喜欢自己这一身式样特异的服饰啊,现在虽然年纪老了,但这种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从诗后面的“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悲哀啊,南方楚国没人了解我,明天太阳出来之时,我将要渡过长江、湘水了。)以及诗末尾的“信怀佗傺,忽乎吾将行兮!”(我满怀着忠诚信义,却壮志难酬,只好飘然远行了。)几句来看,《涉江》应该是屈原接到流放命令后,从离开都城到湘江流域这段时间的作品。
从全诗思想来看,这首诗是写自己放不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但“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我不能改变心中的志向,去顺从世俗之流啊,)”故诗人又不得不像“淹回水而疑滞(回旋的水流)”而恋恋不舍地离去。
屈原心里明白“忠不必以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忠臣不一定被重用啊,贤哲不一定被推举。伍子胥也遭受灾祸啊,比干也被剁成肉泥。)”
如果读懂了屈原《涉江》一诗的主旨与屈原的人生,也就不难理解屈原的“奇装异服”不是指标新立异的服饰。
是浪漫主义诗人借“奇服”来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以及不与守旧奸险之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屈原的的确确是真心实意喜欢“品牌服装”,毕竟他是出身贵族,不能用老百姓式的“破衣烂衫”让自己的楚国脸面无光,他是“帝高阳之苗裔”,不能搞得像普普通通的底层老百姓一样“衣不遮体”而辱没先祖之名。志向不能改,面子不能丢。二者并不矛盾,二者在屈原身上表现出完美的统一。
前296年,因洁身自好的屈原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而遭到排挤,被第二次流放,赶出都城。
如何把握好人生正直的尺度?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尝试着回答一下。
众所周知,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其两面性,一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中的一员。
所谓正直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心要正、要直,但是这个正直要有度,这个度用术语来讲就是中庸。一个人要做到中庸谈何容易?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不偏不倚。
中国古人主张做人要内方外圆,即内心要有矩(有规矩、有底线),对外却要尽可能地圆融。儒家讲的:“己预立而立人,己预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