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在明末乱世起起伏伏坚持十几年,靠的是什么?
张献忠主要靠的是善变难测加骁勇!
一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降;献忠一生,反复降明,不下两次,一降洪承畴;二降熊文灿;投降时低三下四,然时机成熟,则又反叛。让左良打的溃不成军,降明已经不能取信了,便投靠李自成。本来,献忠起事之初,对高迎祥也不十分恭敬,有时各奔东西,不以高闯王为是,李自成根本不是他买账的人物,事至不豫,却能尊自成而投靠之以渡危机。危机一过,弃自成而去,毫不在意。最后做了大西国皇帝,临死前宁把巨额财宝沉江,也不留给清军。
二是狡猾多谋,言行难测;张献忠曾经伪装为官军,想诈开宛城城门。刚好左良玉大军到,一场混战,献忠面目上中了箭伤,骑马逃奔,被左良玉追及。献忠对左良玉说:“献忠在,朝廷重用将军;献忠不在,将军能有什么大用?”左良玉听在心里,刀从献忠面前晃过走空,献忠纵马而过,良玉收马不追而回。张献忠攻占襄阳,抓住襄王朱翊铭,摆了一桌酒,请襄王喝酒,让人给襄王敬酒,他则和颜悦色地说:“我想借襄王您的头,把杨嗣昌置于陷害藩王被杀的境地,请您努力喝了这杯酒,帮我完成这个任务。”结果,杨嗣昌惧怕因自己判断失误,致襄王被杀的罪责,而服毒***。
三是作战骁勇,知人善用;每临战阵,献忠冲锋陷阵,屡屡在前,作为统帅,身上箭伤刀伤不断,但在一班义子的保护下,加之自己狡猾善变,却也屡能脱险。张献忠认识到自己文才谋略不足,起义过程中很注重收罗人才,军师、战将一样重视,这在农民起义中是比较少见的。被后来史学家称道的南明军事家李定国,就是张献忠的义子。
张献忠与李自成同为明末农民军领袖,李建立了大顺朝,张建立了大西国,李名声显赫,张偏处西南一隅。但张坚持的时间被李长,其后续影响被李大。至于后来清朝人说张献忠屠川等事项,我认为不可信。以张的狡猾、多谋,难道不懂得把自己的臣民杀光,谁来养活他,谁来为他服务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可能是杀了,但杀的是不服从他的人,服从的人肯定不会杀。
张献忠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早年的张献忠先后当过衙门里的捕快、边军士卒,其后又因为违反军规而流落民间。如果不是因为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可能就因此某某无名。
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由于连年的天灾,陕西民变频发,此时的张献忠也在家乡组织起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中,自号“八大王”,从此开启了风风火火的十七年战争生涯。张献忠又是凭借着什么在众多明末农民武装中脱颖而出的?我认为他靠的就是一点,那就是其个人杰出的指挥作战的能力。
张献忠的军事才主要体现在他用兵的十分灵活和狡诈,时人评价“张献忠用兵最狡”。例如在攻打明朝中都凤阳时,派遣手下混入城中最终顺利打下来明军重兵把守的凤阳城,此后又多次使用这样的计策袭取明朝的军事重地(和努尔哈赤差不多的战术)。
在张献忠的起义生涯中,多次面临全军覆没的危局,这种情况下张献忠则完全不顾及什么名声,多次在被明军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投降明军。降而复叛,反复无常成为了张献忠军队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
流动作战是当时农民军的主要作战方式,这种战法在张献忠那里更是玩的如火纯青,张献忠军队十分注重对于骑兵力量的建设,这使得张献忠军队可以肆意横行天下,而无法被明军所捕捉到。张献忠也找准时机,找出明军薄弱处,而屡屡得手,其实力在一次次胜利后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张献忠,明末著名农民军领袖。他从崇祯三年(1630年)聚众起兵,到1647年身亡,活跃了整整十七年,张献忠在民间口碑不是太好,但他能在乱世里坚持这么久,自有其道理。
张献忠并不是出生草莽,他既当过公务员,又当过兵,这些经历对他起事后相当有帮助。
张献忠早年在延安府当过捕快。
《延绥镇志》张献忠者,延安卫柳树涧人也,为府中快手。
捕快的工作张献忠干得不好,于是他又参军。但在军队里,他又犯了事,论罪应当处死,最后是主将陈洪范为他求情,才免了一死。
“献忠少从军,隶总兵王威麾下,犯法当刑。陈洪范以别将谒威。献忠等十八人己解衣就刑,见陈,仰而乞命,洪范为之请,威不肯赦。献忠缚最后,年少,貌奇伟。洪范目而异之曰:‘若必不可原,请特贳此儿。’威笑而允之,曰:‘诺。’十七人伏法,献忠鞭一百独免。”
如果张献忠能在明朝体制里混下去,可能就没有以后的八大王。虽然在体制内混不下去,张献忠也不是没有收获,他得到了训练,熟悉了军事,又对明朝体制的漏洞有所了解,这对他之后的事业有相当帮助。
再加上他小时候读过书,打仗又勇敢,在农民军中脱颖而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支撑他最后能建立大西***称帝,张献忠还是个极有谋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