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平均每年招进士200多人,相当于如今清华、北大吗,你怎么看?
不好如此类别。唐代进士录取远比今天上清华、北大难,未来的成就也很大。
今天进入清华、北大,只要参加高考,分数达线即可。同时还有其他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等名校,并不是要求高考成绩一定是全国排名前200名或前400名。因为有其他名校的分流,估计全国成绩排名前2000名高考考生,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
唐代科举考生,难度远远大于现在,进入录取必须是前200名,没有其他录取的学校。古代的交通落后,去京师考试,很艰难。偏远地区,路程要半年,只有步行,乘坐马车驴车、舟船。一路坎坷,一路艰险。
唐代科举高中进士,还不能立即做官,虽然具备了做官资格,仍然需要参加吏部试,考试合格,可以做官。文学家韩愈参加了四次吏部试,才做了公务员,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组织部、人力***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到了明清时期,高中进士,可以外放为官,三鼎甲进入翰林院,或六部,外放就是七品知县,地方父母官,青天大老爷。至于有了进士身份,在官场升迁相对容易。在古代社会,科举出身是主流,属于正途。
现代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地位,无法与唐代进士出身相比,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进入仕途,但是要做到县长一级的干部,常规要十年八年的时间。遇到领导的特别赏识,也可能升迁快一些,而大多数人可能升迁的时间更长。但是如果从稀缺性来说,在唐代找出一个进士,那是凤毛麟角,全国就那么多,进士录取一次200多人,通常是四年一次,唐代200多年历史,满打满算,不过1万来人,现代清华北大毕业生一年就可以几千人,全国的至少几十万人,数量上也不能相比。
再看看唐代的政治家、文学家,青史留名的,不少都是高中进士的,如杜审言(唐高宗时进士)、岑参(唐玄宗时安西北庭节度使)、颜真卿(唐代宗时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张九龄(唐玄宗宰相)、王维(状元、唐肃宗时尚书右丞)、韩愈(唐穆宗时吏部侍郎,追赠礼部尚书)、柳宗元(唐顺宗时礼部员外郎)、刘禹锡(唐武宗时加检校礼部尚书,追赠户部尚书)、李绅(唐文宗时宰相)、白居易(唐文宗时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李德裕(唐武宗时宰相)、杜牧(唐文宗时进士)等。
清华、北大虽然也出官员,至于是否有大的成就,成为杰出人物,青史留名,还需要时间检验。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顺序?
第一级县试,更像是扫盲,毕业者为童生。
第二级府试,恭喜小学毕业,还是童生。
第***院试,现在你可以参加第***院试考试了,考上了,恭喜,你就是光荣的秀才了,可以免你自己一人税赋劳役了,对于大部分读书人他们大多一辈子就止步于此了,大概像现在的高中水平了。
第四级乡试,你拥有秀才资格就可以来参加以省为单位举办的乡试了,因为一般都是在秋天举行,所以也称“秋闱”。考上了你就是举人老爷了,算是步入公务员行列了,可以做官了(前提你得有钱或有背景,不然卵用没有),乡试第一名也称解元,最著名的当属唐伯虎唐解元。举人,大概相当于扩招前的大学本科水平。
第五级会试,你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来年进京赶考了,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称春闱。最早科举刚开始时,这就是最高级别考试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结党营私,又加了一道殿试,那是后话。参加会试的考生统称贡生,考上了就是准进士了(还要等皇帝殿试钦点),这个很难,每届大概就三百人左右,会试第一名也称会员(不是QQ那种),不过没什么卵用,历史上大部分会员都没有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