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中为何20万楚军被8万晋军击败?
仔细回顾一下城濮之战,就不得不佩服晋国君臣高超的军事素养了。
尽管晋国也是大国,并在晋文公即位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这时,他的实力比起对面的楚国来,还是稍微弱了一点。
此时的楚国,已经兼并了汉水流域小国,并都已经搞定了陈、蔡、许、郑等中原中等国家,鲁国也已经跟着楚国混,一起打齐国!
可是,楚国围攻投靠晋国的宋国,晋又不得不救!
因此,晋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外交努力(详细过程见:***s://m.zjurl.cn/answer/6698213351354269966/?***=news_article&***_id=13&share_ansid=6698213351354269966。)
经过这些努力,曹、卫、鲁退出了与楚国的联盟,而晋国与秦、齐结盟,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楚成王得知晋国平定卫、曹两国,并与齐秦结盟后,意识到形势危险,特意嘱咐子玉,要求子玉不要进逼进军,甚至“知难而退”。
可是,子玉不从,并且让人回报楚王:“不是我非得去打,而是我想塞住那些进谗者的口”!
子玉决意继续作战,并请求楚王增加援军。
楚成王此时的做法很奇怪,他既没有强行要求子玉回来,但也没有全力支持子玉,而是“少与之师”,仅仅派了部分兵力前去支持。
打仗并非人越多越好。指挥得当,要比一拥而上强多了。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联络方式。通常来说,一个再有能力的将领,能有效指挥三四万人,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如果兵力太多,很有可能会因为信息交流不畅,从而出现各式各样的乌龙***。
在大部队混战的时候,士兵作为一个个体,他的视野就更为有限了。如果是骑兵还好一些,如果是步兵,他恐怕只能看见眼前的这几个人。如果前方的士兵调头往回跑,他为了不被这些人冲倒,肯定也会选择掉头逃亡。恐慌的情绪很快蔓延开来,最终酿成的结果,就是所谓的“兵败如山倒”。但实际上,诱发这种***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已。
譬如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在后退,以伏击东晋军队时,有人在前秦军队中大喊“前秦军队败了!”就这样的谣言,就让前秦军队阵脚大乱,数倍于对方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因为人太多,反而吃了视野的亏。
“连百万之兵,攻必胜,战必取”,能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其实并不多。能指挥好几万人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然后我们回头说一说城濮之战,我们就会发现,晋军的胜利,就是教科书般的“制造局部恐慌”。他们用的战术,就是给战马蒙上虎皮,然后猛烈冲击楚国的右翼,从而造成局部的恐慌。在这种局部的恐慌之下,士兵和战马不知道对面是什么东西,他们会下意识地退后。这种恐慌的情绪,会像滚雪球一样,蔓延到其它的士兵身上。
而且,楚国左军在盲目追击时,中了埋伏,最后不幸也战败。中军眼看左右两翼失败,这仗基本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韩信的背水一战,用的也是类似的套路。他让少数的士兵诈败,退到水边,只能背水一战。敌军比他多很多倍,却无法取胜,只能无功而返。但他的主力部队已经偷袭了敌军后方,造成了很大的恐慌,最终让对方兵败如山倒,完成了“以少围多”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