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什么时候出现?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
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考取"状元"。
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靠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
贡士再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即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即1905年,一共经历了1300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到了科车的影响啊。
科举考试为什么在晚上?
科举考试的时间是固定的,乡试在每年的八月,会试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在次年的三月。乡试和会试各有三场,每场考试时间为一天一夜,共计九天六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