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都在目光短浅的人云亦云的骂馆阁体。其实台阁体是一种规范的具有普世审美价值的高级艺术品。中国文化向外宣传靠书籍。书籍靠文字。印刷体就是的具备馆阁体特点的文字。几千年来文字发展为什么篆,隶,草,行没有在书籍上得到应用。就是因为他美,他有艺术价值,他反应了中国方块字的特点。古代书家都是傻子吗?都是美盲吗?非也。乌是中国墨的特点体现,方是中国字的特点总结,光也是一种美感。这三只恰恰是美的体现。只是现代人老接触印刷体。印刷体接近馆阁体。人们出现。年美疲劳。加上有些人写不好楷书。就贬低。要正确的看待馆阁体。让这种端庄的艺术样式和草行隶篆并肩。
馆阁体和台阁体是一回事,是明清时期科举考场通用的规范字体,在明朝时叫做台阁体,清朝叫做馆阁体。
馆阁体起源于明朝。明永东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无论馆阁体,还是台阁体,其实就是明清当时的“标准印刷体”,主要用于官方发布的文书、公函、科举答卷等,在当时的官场文书中是一种标准字体。明朝台阁体代表人物是沈度,清朝馆阁体代表是董其昌,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田蕴章先生的字严格说也是一种馆台阁体。
馆台阁体书法在当代一些崇尚“艺术性”的流行书派眼里是俗之又俗的书体。但我有不同的观点,并一直认为:馆台阁体是一种高雅的书法,没有相当的书***底是写不出来的,在当下对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中应当首先推广馆台阁体,而不是那些歪歪扭扭的丑怪书。
(一)馆台阁体书法的特点
馆台阁体书法具有乌黑、方正、光洁、等大的特点。这是因为其被应用于官府文书的庄重、典雅、华贵而决定的,但也由此限制了其灵动性,导致艺术性的缺失,这也是其被现代流行书风所普遍诟病的重要原因。
乌黑。是指其书法的墨法,讲究圆润饱满,不注重使用枯笔,这样写出来的字黑亮,有神气;
方正。是指字体以正楷书书写,不用行草书,字迹有棱有角,方正端庄,能体现官场文书的气韵;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1、馆阁体,一般是指明、清两代,对科举选拔人才考试所要求的书写体。在这里,馆阁体的内涵,包含着明代的“台阁体”。
这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含义,但,都属于官方推崇的书法体例,大体风格相似,而被当代学人统称“馆阁体”。
2、台阁体:在明朝,洪武年间以及永乐初期,科举考试,并没有统一的书写要求,但楷书的优势已渐渐显出来了。
自从书法家沈度、沈粲将楷书写得圆熟、平正,越来越受到明成祖赏识之后,他的书体渐渐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从此后,他的书法被以“台阁体”的名义广泛宣传,追随者很多。
许多人的脑海里,大概有个雏形,现在电脑打印的楷书,就应该是馆阁体,其实这么理解失之偏颇,馆阁体的涉及面没有那么狭隘。
馆阁体最早出现在宋代,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为了应对科举制度,在莘莘学子当中,对他们书写的字体是有要求的,不能把狂草用上吧,主考官要是不认识,事情就尴尬了。
所以对他们书写的字体是有要求的,一律写楷书,不仅写楷书,还有四个要求,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
古时候为什么没有丑书***,连科举的大门都登不进去,有什么资格称***呀?
馆阁体是一种书体的名称,在北宋时期就有了,那时称之为“院体”,到了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到了清代的时候被称作“馆阁体”。
它们的显著特征就是: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康有为曾经这样评价馆阁体:
馆阁体的形成离不开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是殿试着重书法,因此考生的书法工拙成了能否胜出的一项标准。
馆阁体规范严整,实用价值非常的突出,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从艺术上讲,馆阁体法度严谨的特点,同样被许多的书家称许。要想把这种书体写好并不容易,没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是写不好的。
我们纵观历史知道,唐楷是中国书法楷书的发展高峰,以尚法为特色,技法完备,同时也限定了后世楷书的发展。而馆阁体继承了唐楷的传统,把技法和规则进一步完善,再加上官方的提倡,于是就发展了起来。
但是这种楷书,因为过于苛求点画,经营结构,所以显得拘谨呆板、千人一面、缺乏生气而被贬斥。宋代沈括《笔谈》中云:
清代的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云: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
所以馆阁体的称呼有一定的贬义。法度森严是馆阁体的特点,但这种过于严谨的特点,导致书写缺乏生动和灵气,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这是人们反对它的根本原因。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书法,在法度的基础上还要讲求神***、气韵和情感的表现。防止馆阁体的形成,首先要取***确,以质朴、古雅为特点的古代法帖为目标,例如魏晋书风。
凡是工作了的人都知道,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布公告或文件,标题、内文用什么字体,用多大号的字,都有相应的规定。
古人印刷术不发达,公文不能印制,于是就对其字体,以及科举考试时考生书写的字体,作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台阁体、馆阁体的由来。
“馆阁体”的出现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规律都被总结并作为规则而制定下来,这有助于楷书的规范,但同时也导致了“馆阁体”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楷书的发展。
“馆阁体”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唐代称“干禄书”,宋代称“院体”,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
古代的读书人以及官场中人,不能写一手“馆阁体”,是很难有仕途并在官场中立住脚的。
清代是“馆阁体”发展至极致的朝代,这都拜康熙、乾隆祖孙所赐。这二人都好书法,康熙喜欢董其昌,乾隆喜欢赵孟頫,但这二人学之不当,写来写去,就写出了“乌光方”这一“馆阁体”的特点。
所谓“乌光方”,就是乌黑、光亮、方正,也就是说,“馆阁体”整齐划一,大小一致,墨色乌黑,缺乏变化,艺术水平不高。
虽然如此,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馆阁体”还是起到了传承文化、传播信息、规范书写的作用,其历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更多文化,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