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被后代推崇备至的原因有哪些?
韩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被后代推崇的原因有3个。
提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非常爱惜人才,喜欢提携新人
韩愈品格高尚,在自己名声鼎盛期,依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尽量尊重历史为原则,给大家一起探讨下韩愈为何被后代推崇备至,以及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他的文章气势雄伟,有很强的逻辑性。
苏轼是这样概括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忠***主之怒,道济天下之溺,勇夺三军之帅。
而韩愈被后人推崇备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起八代之衰"。
众所周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推动者。那么这里的“古文”指的是什么呢?当时的“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两汉时期的散文,具有质朴自由的特点,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不像骈文注重华丽的形式(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骈文自然也有很多优秀文章,但很多人跟风,流于形式)。
韩愈等人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以此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认为写文章要说明道理,要有真实情感,形式应为内容服务,语言要表达思想。韩愈不仅积极推动古文运动,还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还写出来流传千古的《师说》。
此外,韩愈还是一个敢于直言、敢于谏言的臣子,为此还惹上过杀身之祸,后因其他大臣为其求情,才免于一死,但也被贬至偏远之地。韩愈此人虽遭贬谪,但一颗心还是老而弥坚啊,他曾写下“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祛邪扶正义无反顾之态。后来韩愈还曾以文人之身,使成德节度使王廷凑臣服于朝廷,平息了叛乱。
可以说韩愈被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的“文”、“道”、“忠”、“勇”!
韩愈身处中唐时期,这一时期,散文受到六朝浮靡之风影响,言辞绮丽却言之无物。当时的社会,盛行骈体文。这是一种过于拘泥于形式与华美词藻的一种问题,讲究声律对仗,却空洞无实。韩愈则推动秦汉时期的散文形式,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文风古朴,又要有独创性,能反应现实。
他的坚持,让世人让步。让古文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推广,最后形成集体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成为一场影响到宋代的文***动。可以说没有韩愈,就没有这场唐代的“文艺复兴”。
另外韩愈生平独尊儒术,排斥佛道两家,也是后代儒生极力推崇他的一个重要原因。韩愈最大的福分应该就是后世有个号称五千年第一全才的苏轼给他往天上捧。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尤其反对佛教。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排出儒家圣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远流长,有传承的系统,居于中国历史上正统地位。他特别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孟子之后,圣人之道无人继传。他鼓起任道的勇气,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故称韩愈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其道统学说的建立, 加强了儒学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
他的人生,他的阅历,他的文章,给世人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韩愈。他不做大家都做的事,不说大家都说的话,不写大家都写的文章,特立独行却又不甘平庸,影响了后世越来越多的人。
-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 韩愈.巜与凤翔刑尚书书》,确定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专长,精通六经百家之学。穆宗长庆时,因奉命宣抚平息镇州兵变有功,升任更部侍郎。
- 韩愈平常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思想上尊儒排佛,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人性三品学说。在其所著《师说》一文中,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的著名观点,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 在文学上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在作品方面,他以奇诡为长。韩愈的诗歌、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列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文豪苏轼称他是“道济天下之弱,文起八代之衰”,称其为“泰山北斗”。
韩愈一生的成就深得后世人的尊敬,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这就是被后代推崇备至的原因。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
韩愈作为唐代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为什么会被后代推崇备至呢?
我想这是问题的答案,会跟随着我的讲解会慢慢的浮出水面。
韩愈可以说人生经历非常的坎坷,他的仕途非常的不顺,但是它仍然能够坚持自我的个性和品格,去追寻自己想要达到的文学高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和对整个社会贡献的文学要求。
在韩愈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兄长来抚养。
等到过了九年,在他12岁的时候一直抚养他成长的兄长也去世了。那么他要怎么才能生活下去呢?他一直很争气,因为打小是孤儿的原因,他努力读书刻苦学习。在他兄长去世之后由他的嫂嫂来抚养。
他12岁的那一年,从兄长做官的地方韶州到河阳去给兄长下葬,然后又陪着嫂嫂到了宣州。
她19岁在长安参加高考但是很不幸落榜了,在19岁到22岁三年当中他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但是都失败了。于是在22岁那一年他决定回到宣城
但是很***25岁时候他进士及第。在26岁的时候一直抚养她长大的嫂嫂也去世了,而且在同一年他参加公务员考试(吏部博学宏词科)也落榜了。双重打击没有压垮他,他一直留在西都长安,仍然参加了三次考试在他28岁的时候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决定从长安去到洛阳。
在30岁的时候他开始推行散***新运动,当然他还没有到中枢决策层,所以他只是作为自己的提倡。
为什么古人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名诗名著,而现在诞生不了?
王国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比如:楚有辞,汉有赋,六朝有骈文,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中国远古的文章简约、质朴,内涵深邃,思想宏大。比如《周易系辞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言语简洁,含蕴幽远。又比如《道德经》五千言,文短意深,研究文章篇幅不啻是它千倍万倍,而犹有不能揭示它的奥秘。至现代,文言被弃,白话流行,文章日渐没落。原因何在?这跟现代文学的地位、意识形态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才能向来是科举取士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1903年,有位西方人士在《中国的三年大比》一文开头指出:“文学才能在中国享有最高的声誉,***官员都选拔自受过教育的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读书人信奉的信条,在许多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柏拉图理想的哲学原则的注释。”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唤齐己,作得一首《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或许是感觉到自己的诗作不够完善,便千里迢迢去拜访当时的另一位名士郑谷,寻求郑谷的意见,郑谷看完之后,却只改了一'字,整首诗便更具意境,更能体现早梅的早意以及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傲然意味。这个改动便是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因为这一个字,齐己当即拜郑谷为师,这便是一字师的来由。这样的事迹比比皆是,可见古代的文人对写作的追求之高,所以才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以才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原来这不是夸张,这就是古代文人真实的写作状态。古人重诗文,固然与科举取士制度有关,但当今的人类执着心少是其本质原因。唯有思想单纯的人类,才会以吟诗作文为精神***方式。人类要想返回从前的美好,生命要返本归真,就要去掉执着心,清除心灵的垃圾。
在当今社会诗文失去了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喜欢诗文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把精力用在了经济和技术的追求上,或者说是直接追求富贵,不屑于再绕弯子,搞隐居终南山“以退为进”。当今社会文章成为纯粹的宣传和表达工具,其艺术价值已经从皇帝的宝座跌落到泥土里。好文章已经不再受到人们重视,当今的人们已经很难写出来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前赤壁赋)这样有境界、有胸襟、有思想的好文章了。
古人识字、有文化的不多,能作诗、写文章的更不多。古人写诗、写名著,一是打好了文字功底,二是惜字如金,写作严谨,厚积薄发,写出的名诗名著,少而精,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名诗名著历经千百年传承,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经得起时间考验,所以不少篇章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现代,识字的人多,会写点东西的人更多,有文化的人不多,却都想“写者留其名”,但写出的文章多如牛毛,不求甚解,不管内容,比较随意,内容肤浅,所以精品不多。
相对于诗词,名著的诞生更难,因为那只有是在整个的一个时代进行总体总结时、或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崭新阶段时才可能会出现,比如唐宋诗词冠绝古今、然而那时怎么没有名著诞生?因为根本就不具备诞生的条件。此外,好诗词不存在诞生不了的问题,只存在传播方面的问题!不过,相较于唐宋、诞生的也会更难之同时,其他难点也不是没有的——
一,诗词涉及整个文化领域,可以说是整体文化的结晶!也就是说,越是在文化领域掌握的全面、才越有可能写出更好的诗词,当时的唐宋诗词大家哪一个不是全面文化领域的佼佼者?就凭他们一个个当时基本都是朝廷官员来看,若在文化方面没有真正的真才实学可能吗?差不多都可以说当时的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担当起整体文化的传承者身份,但这种身份越到后来就越少有人能独自担当得起了。
二,古时候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最终所导致的效果就是当时的人更能深刻的理解自己之所学,而这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又是从文学当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个汉字开始!而对于汉字的理解和应用,越到后来越是不注重了。也就是说从宋朝之后,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一直在呈减轻之势,比如其他民族文化的干扰、比如明时期的白话文等等。
三,诗词是灵魂的展现与对话,这种对话必定存在传播方面的限制!比如没有一定文化造诣的人未必明晰当中的美及珍贵之处,比如不符合时代要求而被官方所限。别看后来的我们把杜甫当诗圣,***如把他放到后世的任何一个朝代、他都是必定被封杀的对象,杜甫之所能出名、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正好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因素,否则谁能容得下他?
四,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然而儒家文化的中心却是‘名利’!随着我们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名利更是逐渐愈发凸显了出来,诗心被名利污染侵染了、不纯粹的诗心之下可能诞生好诗词的几率也大幅度降低了。
其他的就不说了,以上这些原因所产生的一切后果,都有现在的我们全盘承受了,相对于以前、现在难以诞生好诗词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了!不过真正的事实是:好诗词别人看到的机会极小,却总是会诞生的。
油炸花生,闲言少叙。
话说,为什么古代人能留下那么多名诗名著,而现代人却只能参仿呢?
我个人观点,主要是现代人社会压力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诗词。更没有大把时光去领略大自然,所以,没有触景生情,何来灵感。
歌赋诗词在唐宋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几乎每个读书人都在研究他。今天占文化主导地位的是科学,工程,文史哲。就算有人写出了好诗,也不会被社会推崇。另一个原因就是文言文的退出。